范迪安 国际名人艺馆-个人官方网站-北京琉璃厂官方网站-个人美术馆-个人权威艺术网-中国文化产业地-三百多年文化历史-画家-书法家-字画-书法-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水彩-版画-篆刻-年画-剪纸-国际艺术门户网络
_____   _  _   _____            __________          

★中国文化产业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艺术家

艺术级别             【超五星  
               
               
               
 

 

 

 

 

 

 
北京琉璃厂网-文圣席位推荐

范迪安  国际名人艺馆

 
□/我的文章
 
范迪安:《美术学院----跨世纪地思考》

    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从城里搬到中转地办学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教学工作在保持稳定中还有发展。国家已决定在今年动工新建美院的校舍,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硬件建设在国家支持下的重大举措,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到21世纪,一个新的完整的校园将竣工启用。但是,就办学来说,“硬件”是重要的,“软件”更加重要,在中转搬迁过程中,在这里工作的同志们,特别是学院领导集体,仍然坚持不懈思考,努力从思想和文化的高度审时度势,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发挥认识的指导意义,使学院各方面工作得到不失时机地推进和稳定发展。大家知道,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于建国之后的1950年,她的基础是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美术系,这正好是40年代后期全国美术教育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个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许多艺术前辈探索在中国发展现代的和有民主性的文化的一种努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央美术学院很重视将1918年成立的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机构作为自己的前身,今年要纪念建校80周年。另一个是在人民政权条件下面向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美术教育传统,这个传统也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50年代以后,在这两部分传统的基础上,中央美术学院探索着发展中国的、正规化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空前规模的基地之-,在全国起了领先作用。同时,也经过了曲折,在“文革”中受到严重挫折,曾经一度停顿。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新时期党的正确路线,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恢复了教学秩序,陆续进行了不少改革,教学步人正轨,各项工作重新焕发出生机。进入90年代,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国家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快速发展,为美术学院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形势更加紧迫了;在80年各种外来艺术思潮对我国美术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美术学院努力克服“左”的与右的影响,摸索健康的学术发展方向,形成了艺术上新的活跃局面,但是如何在中西文化新一轮的交流与碰撞下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矛盾更加突出了;在办学条件方面,如何满足教学发展之需,提供必要的保障,增加办学活力,困难也更加大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各个院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和建设,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样,有历史积累和社会影响、也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中央美术学院,也无法回避现实提出的问题。我们体会是,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与美术教育的道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工作、任务和政策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所以要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还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个学院虽然范围很小,但是,作为整个精神文明的一个细胞,必须遵循这个方针,作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回顾历史,从1918年以来,将近-个世纪的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都是努力要根据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实际,形成中国特色。只是到了8O年代以来,有了很多经验教训之后,我们有条件也应该更加清醒地、自觉地在新的水平上探索这条道路。这是学院这些年的中心工作,我们的思考和有关的实践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面向末来,调整学科结构建设新型的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体系 美术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教学体制,也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有各学科带头人的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美术专业人才。但是,这个体制与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的“量",的需求不可能很大,重在“质”的需求,而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却急剧上升,既需要“量”,也在 “质”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之后,学生自主择业,社会选择人才也就是市场选择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原有的优势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改革与建设,搭构起新的教学体制,在更高的层面」保持优势和创造新的优势。


发展设计类专业是90年代美术教育改革的“热点”。在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大趋势是走向设计,已提供了许多可取的经验;在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也都这样做了,有的院校起步更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中央美院,我们既要抓住时机,扩大发展的空间,坚决果敢地上马设计类专业,又要依照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对形势发展的判断,找到准确的切人点,在高起点上起步。经过论证,我院的设计类专业先行在平面设计和建筑与环境艺术两个方面着手,这是因为在现在和今后,社会大量需要这两方面的人才,同时,在这两个专业的发展上,又十分严峻地面临着提升艺术水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建筑专业原来主要设在工科大学,方兴未艾的建筑业不仅需要设计人员的量,更要求人才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我院兴办这个专业就是要在教学中既取工科大学建筑专业教学之长,又增加教学中艺术内涵的份量,突出建筑设计的艺术性,探索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的新型建筑教学模式。本着同样的思路,我院近年又着手发展摄影艺术专业,以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高层次的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上马这些专业,图新和求全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地是要发扬我院-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传统,借助我院在艺术教学上的优势,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着眼于国家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国家办学资金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学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寻找机会,开拓渠道,以保证新建专业的顺利发展,成为学院工作的重要方面。 80年代,我院对外交流的重点是派出教师学习考察,以了解西方艺术、提高见识为主,90年代,学院调整了对外交流方针,从一般地“派往”交流转变为有选择地“引进”交流,特别注重围绕新学科的建设引资引智。例如,这几年,我院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了海外学有所成的专家与留学人员归国任教,聘请了国外专家为客座教授和来院讲学,借鉴了国外设计教学的有益经验,建立起学生实习基地,使新建专业有了较高的起点。我院和澳大利亚昆土兰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摄影专业研究生班,就是经国家批准的第一个美术类国际联合办学的实例,我院举办的国际电脑美术邀请展及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引进了许多新的信息,也为中、青年教师和国外同行切磋交流提供了机会。对于原有学科已拥有深厚实力的我院来说,这次学科结构的调整堪称一历史性的调整,也是建国以后最重要的调整。虽然在目前,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只是起步伊始,但已在增加我院办学活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纯艺术”学科、设计学科和美术学即美术史论学科三个支柱相互补益、齐头并进,是美术学院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制。

二、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认识与要求在我们国家,美术学院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发展学术、引领社会美术文化的重要园地,美术学院的教师身兼艺术家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这与西方学院有相当程度的不同,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美院人”的崇高使命,从而决定了学院从教学到学术思想都必循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德、艺双用的人才,在当前,特别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从“艺”的方面讲,我们碰到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教学内容,二是文化基础。我院国、油、版、雕及美术史均有4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壁画也是改革时代最早发展和目前国内唯一的系科。这些专业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都有比较雄厚的积累,为国内外所认同,很长时间以来所说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优势”就在于此。但是,这学科的状况是在50年代的文化形势下形成的,当时的分系分科,适应学院重点在“提高”的历史要求,从那时候开始,也有着专业越分细倾向。比如中国画分成了山水、人物,又分为工笔和水墨,版画系分为不同版种,油画和雕塑以工作室为教学单位。今天,形势起了变化,这种专业越分越细的教学体制和各个专业教学相互封闭的状况,使得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学生自己也不满意。 80年代以后,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已日趋严重。按照纯粹艺术家的模式培养人才还是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培养全面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是一时矛盾,需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为此,我们在90年代重新审视教学内容,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开发、建设起一批具有新知识含量和技能特征的课程,拓宽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在各专业基础教学中掺和新的营养,增加技能训练的要求。院学术委员会逐系审定了教学大纲,在规范性和丰富性两方面都作了新的要求。各系依据自己的特点做了改革:油画系增设了基础部,学生进校后先进行两年基础训练,再通过双向选择进入画室;国画系增加了学习传统的课程份量,学院将书法篆刻研究室重新划人国画系,以加强书法和书史、书论教学。在各画室的基础课中,加大了对中国画经典作品临摹课的比重;版画系各工作室把版种基础教学与创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雕塑系和壁画系则增加了陶艺工作室、硬质材料工作室,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美术史系除了开办书画鉴定研究生班外,在本科教学中增加了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学等新课。经过这些调整,形成了我院“必修”与“选修”、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在50年代至80年代的基础上有了质的改变和进展,形成了专业教学一定程度的兼容性和开放性。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充实,而且随着“学分制”的建立形成了跨专业的吸收。现在,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每个学期最后4周得到跨系、跨专业大范围内的选修机会。国画系的学生摸起了陶艺、雕塑系和壁画系的学生在环境艺术课上开阔了眼界,设计系的学生不仅选修电脑的二维三维制作,还更有兴趣于应用摄影,油画系的学生可以听上民间艺术的课,美术史系的学生则有机会到各个画室工作室去接触各种艺术门类……这样一种展开的、立体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扩充知识基础、提供了保证,内在地激活了学生的求知热情,调节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校园出现了多年来最有气氛的学习热潮。许多教育家都说过,学校的功能就是打造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这里走向成熟的人生和广阔的社会天地,现在,这座桥梁正在加宽。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属于“德”的思想素质。美术的特点是精神产品,其价值特别体现在作用于文化建设、文明发展方面,这己成为我们今天能够认同的学理。现在的学生有多方面的求知欲望、独立的创造性也在增强,但突出的问题是社会责任感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各个方面工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从教学这个主渠道,我们这些年侧重加强了社会实践的份量。这方面,美术学院过去有良好的传统,但8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是明显地削弱了,教师也觉得困难。但是,学院坚持抓住社会实践这个环节,一直把它列为正式课程,下了更大的力度,从选点到组织,每一次都认真部署。院长、系主任、画室主任也都带队下去,回来后举办成绩汇报展,进行教学检查。近年来,这种效果又渐趋显著。我们的体会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作深入的关注和体验,从而使他们取得对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我校教学中的这个好传统不能丢掉。在充满着矛盾的当前社会现实面前,如果不引导学生去深入关注,他们就容易躲避在画窒内的狭小天地里,或者对社会作肤浅而又冲动的自发反应,而这两者都是对艺术发展不利的。引导他们深入现实,不仅是为了使他们取得丰富的生活原料、形象素材。



三、在当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形势下,处理好中西关系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回顾2O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始终表现为中国艺术家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这个文化大题目之下的思考与实践,在美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学人的集中更为明显。现代型态的美术教育是在“西学之兴”背景下发端的,20世纪早期到中叶东渡日本与西旅欧陆的先贤们求学取经,“引进”了西方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和美术教育模式,建造起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框架,我院又突出地成为“五四”以来美术教育与学术思想上的``西学”园地。50年代向前苏联学习和8O年代更开组织,阔地面向西方,都增加了我们对西方艺术与文化的了解,并且积极地吸收了其优长。对于西方艺术,可以说我们从来不乏认识,而且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也正在加大。 90年代被认为是信息的时代,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展,西方艺术动态更多地被介绍和传播进来,使我们在原有对西方从古典到近代艺术了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和“后现代”部分。这样的情势使人思想活跃,又愈发感到矛盾与焦虑。能不能在历经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于新世纪到来之际形成我们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付诸于建设性的艺术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上,美术学院的许多前辈是清醒的。在蔡元培、林风眠、徐悲鸿等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教育主张中,已经有了引进西方、同时也重视中国传统的认识。这也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前辈学者的普遍性认识。后来,徐悲鸿先生所代表的把西方写实主义艺术方法和中国传统相结合的实践,不但符合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且也有比较深入和可观的成果。还可以举出右元先生早期向民间学习、董希文、吴作人先生40代“走向西部”,李可染先生5O年代开“写生”之风等许多实例。经历了对西方的了解和学习之后,他们的着力点转向了东方和民族,正是有了这种文化高度上的见识,才会有创作上“中国学派”的手笔与气象。但是,从今天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形势看待我们面临的任务,在借鉴西方和继承传统两方面都还做得不够,都应当提到新的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西方。面对人类文化共同的优秀遗产,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胸怀。从古典到当代,西方艺术经历了其自身的逻辑演进,每一阶段、每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成果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素。西方自现代以来,艺术观念的更替和艺术样式的变化,表明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在当代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末定型的景观,则反映出一种总体上的调整态势。其中瑕瑜互见,良莠混杂,并不可以直接搬用到我们的文化土壤上,而是应当将其作为-个观察的对象和参照的信息群,择善而从,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当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刻认识民族艺术和东方文化的价值。这方面,我们整个美术界都经历过认识的反复。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中的“反传统”态度不仅在艺术创作而且在美术教育上产生过负面影响,中、青年教员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的先天不足和认识上的片面,使美术学院的学术空气中少了传统的养分。 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美术界呼唤重新认识传统,对传统的研究和重视开始调节了美术思潮的偏颇,也形成了一种回归传统与创造的新的氛围。马克思曾经指出:“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提出的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传统艺术的当代意义很有启发。对于传统艺术,我们以往比较注重在语言、风格和具体技法层面的取舍和运用,而对它在文化思想上的特色和高度还认识不足。比如容易把中国传统或看成是现实主义,或看成是完全虚无的掸与道。实际上,传统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儒、道互补、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客观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天人合-”思想,都是有别于西方古典、也有别于西方现代的独立体系。我们以往也容易把传统看成是封闭和静止的板块,对它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生成、演变的过程和丰富内涵认识不足。在今天,特别要加强认识它的发展特征,使之作为我们思想修养的源头活水。这方面,学院通过组织“明清绘画国际研讨会”、“传统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形成了一定气氛,各系也有意识地加强了教学与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份量,比如壁画系组织学生临摹出土的大型基室壁画、油画系在乎津战役纪念馆壁画创作、雕塑系在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等集体创作时,都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个课题探讨。文化艺术是动态的精神现象。面向未来,美术学院要做的和可能做的工作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对西方艺术的创造性吸收和对传统艺术、东方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上,又要提倡放开,可以走中西融合的逼路,也可以搞中西拉开距离。从总的趋势看,随着人类文化在现代层面的发展,20世纪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冲突将转向21世纪的对话和融合,商讨式的论争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创造上的汇通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口当西方经历了现代文化的种种危机和矛盾、要求超越困境并转向从东方文化中寻找出路的时候,当中国文化进人现代化建设时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并要求超越原有传统的时候,二者之间自然会有更高层次的交流、沟通与融汇。以这样的宏观看待文化的发展,才能增加我们的信心。


四、坚持老、中、结合,保持和发展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相当长时间里,美术学院引以骄做的是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先生执掌当时的北平艺专,他以宽阔的胸怀邀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聚其麾下。解放之初,来自延安“鲁艺”的主要艺术家与北平艺专的队伍相汇,造就了中央美院人才的壮观阵营。 50年代留苏归来的学子和新中国美术教育下脱颖而出的新一代人才,在相当长时间以来成为美院教学的中坚与创作的主力。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初的几届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生留校任教,续上了因“文革”断裂的师资队伍……在美术学院,从来就有看重人才、尊老爱幼、学无长少、老、中、相传的传统。徐悲鸿先生当年慧眼识英雄,敢在40年代的“雾都”事庆夸赞“共产党的大木刻家”右元, 50年代吴作人先生在家中主持“十张纸斋夜画”活动,老少之间忘年交流,亲密无间,李可染先生的“师牛堂”里,总有后生满座,叶浅予先生龄近80还组织“师生行路团”,跋涉富春江畔,谈艺论画……所有这些,都成为美院人-代代传颂的佳话和温馨的精神回忆。新时期以来,这种传统仍然有增无减,各个画室和工作室的教学活动,首先是老、中、青传帮带的学术活动。对老教师的敬重和对经验的看重成为美院“学风”的重要成部分,直到现在,老、中、青在一起的夜读与“侃协”活动也仍然不时地开展……这样一种风气是中国古来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延续,也是学院教学与学术健康发展的“人和”保证。现在,学科专业丰富了,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的形势也严竣了,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的迫切性摆到了学院工作的面前。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法,一是要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搞全部的“近亲繁殖”,要多渠道选择和吸纳人才。几十年来,美术学院的教师主要是本校培养的、人才留校任教,这些年已注意调整,学术承传,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以来的一大批艺术前辈具有蒙养深厚、学贯中西的大家风范,50年代成长起来的各学科带头人也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和教学经验,后来和现在的新一代学人在专业技能和新知识层面上有超越前人的优长,但同时也有全面修养不足的短处,因此,坚持老、中、青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老教员的知识更新,也有利于中、青年教员全面成熟起来,承担起教育和教学的重任。


五、正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术发展方向现在,美术教育进人了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空间,许多新的问题是我们过去末曾经历的。市场经济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体制的变化、办学方式和渠道得以加宽等方面,艺术产品也获得了进入社会生产各个层面的经济效益。但与之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学术发展的健康发展,形势又是严竣的。改革开放2O年是我国艺术生产得空前解放、艺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美术学院几代人在这个时期通过对历史的反省和对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借鉴,表现出大胆探索和迅速发展的势头,创造了新成果,为中国美术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与整个社会美术的情势相比,美术学院的学术氛围是有自己特点的。 20年来,社会美术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思潮活跃、观念更迭、流派纷呈的态势,而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相对比较稳健,不赶时髦的潮流,相对比较注重艺术观念与艺术样式的平衡发展,注事在艺术语言上扎实的探索,注重作品的“书卷气”即文化含量,以个人艺术面貌的掰明体现出学术份量。实际上,美术学院并没有一道与社会封闭的墙,只是教员们能够比较清醒和理性地看待外来艺术,看重艺术中“永恒”和牢靠的东西,又有学院里个人造求与集体探讨相结合的氛围,故而形成了开放与严谨态度相统一的新型的“学院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化的层面影响也不可以低估,如何抵御流行趣味、排除各种诱惑与干扰,还需要树立起思想上警惕的“墙”,对师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美术学院不至于变为各种市场直接需要的美术作坊和包工队。人才培养和艺术品的生产,都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都不能从市场经济的效益出发,而必须首先重在社会效益。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为的人才,创作的导向应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质,关键是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否则,既脱离国家和社会对艺术的实际需要,也脱离广大师生作为艺术人才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现在有了多种可能的市场取向,但又特别需要集合在学院里共同工作这样的凝聚力,他们知道自己艺术需要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才能成长,社会上也不希望看到美术学院生产流行的艺术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学术品格和学术质量,否则,美术学院就是失职。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十五大精神鼓舞下,面向21世纪中国的发展加紧我们的建设,美术教育事业也大有可为。我们在探索与开拓上作了-些努力,有的已经进行,还要总结经验,加强巩固,有的还在思考,尚不成熟。在我们的改革中,也不断地吸取了兄弟院校成功的经验。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各个美术院校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也不尽一致,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总的说来,都是要朝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和美术教育方向前进。在这个意义上,龄届80的中央美术学院,永远是一所年轻的学府。

 
 
 
 
 

 

返回首页 | 广告服务 | 人才合作 | 管理登录 | 站点导航 留言建议 | 艺术家、网址收录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艺术家24小时服务电话〉(0)13269892595(技术支持)王先生   网站联系:QQ 116634223   E_mail:60891888@163.com

版权所有:北京千年古韵文化艺术院北京琉璃厂网及作者本人 Copyright© 1997-2050
【北京琉璃厂网总页 www.yishu9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