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 国际名人艺馆-北京琉璃厂官方网站
_____   _  _   _____            __________          

★中国文化产业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艺术家

艺术级别              【超五星  
               
               
               
 

 

 

 

 

 

 
北京琉璃厂网-亚圣席位推荐

刘春华  国际名人艺馆

 
□/我的文章
 

刘春华:讲述名画背后的故事

王筠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中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并以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发行九亿余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1995年10月被中国建行以605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是建国以来创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的美术作品。然而,此画的作者、北京画院原院长刘春华先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及以后岁月,却经历了一场悲喜交加的人生。

  黑土地走出的大学生

  很久以前,在东北松嫩平原上有一处宝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一江五河在这里流过,平展展的牧场,风吹草低,牛羊肥壮,这就是泰来气。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成吉思汗的后代,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每年春季,肥沃的土地上,用镐刨松土地撒些种子,不铲不趟,由着劲儿自己长,到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的粮食。牛羊肉、稷子米饭成为人们的主食,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944年10月,刘春华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5人中,他和二哥自幼喜欢画画。1946年解放后,家里挂起了毛主席的肖像,爹、妈常说:是毛主席、共产党让咱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也就是在那时,毛主席在刘春华幼小的心里扎了根。刘春华七、八岁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妈妈有一个没有装面的粗白布面口袋,一直想要亲手画幅毛主席像的他兴奋异常,躲着妈妈,将面口袋拆开洗了一遍,刮了锅底灰加胶调成黑颜色,画了一张戴八角帽的毛主席像,并找来高粱杆插在两头用线缝成一个画轴,挂在墙上,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正在这时,刘春华的妈妈从外边进来,翻箱捣柜地找那个面口袋,忽然一抬头,发现墙上多了一幅画,仔细一看那画布,气愤地转过头,冲着春华叫到,“我收得好好的面口袋让你给毁了?”此时的刘春华才知道捅了娄子。

  有了第一次画毛主席的经历,刘春华还用泥巴做过毛主席塑像,用泥巴做的志愿军小雕像还参加了学校的展览。初中毕业后,和他同在一班的姐姐选择了念师范,而刘春华却坚持要学画画,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学习,实现了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夙愿。
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艺术院校红卫兵也初试锋芒。

  当时,全国掀起批判刘少奇的高潮,为了揭露刘少奇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所谓“罪行”,宣传毛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功绩,1967年夏天,人民大学等单位几位研究党史的师生自发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准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到北京艺术院校物色美术方面的人才。他们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要业务比较好的美术人才。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找到“井冈山”兵团的红卫兵。最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井冈山兵团确定学生赵大(服鸟)去参加展览会完成画一幅油画的工作,赵大(服鸟)等了一段时间没消息,就回了大连老家。赵走后没几天,筹备单位通知一两天内就出发到安源。这时找不到赵大(服鸟),也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因此,当时正在学校的刘春华是偶然介入了这个展览。刘春华当时的素描、色彩作业成绩都不错,吴冠中是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时的色彩课教师,一次教室挂的范画全部是刘春华的画,画全部被偷,当时看来偷画是为了学习参考,可见同学们对他的画还比较感兴趣。刘春华顶替赵大(服鸟)到革博去报道时,展览会组织者电影学院的王树樟布置他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

  7月1日,坐着老式的低靠背火车,车厢内闷热难耐,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得能拧出水来,刘春华等人来到安源搜集素材。放下行囊,他们立刻去访问那些曾参加过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罢工的老工人,也访问了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老红军战士。刘春华当时没带油画工具,画的是水粉写生。他大量访问,把有关历史情况搞清楚。个别同志画的写生多些,主要是为画群像做准备。搞雕塑的刘焕章也去了安源,后来展览会上也有雕塑作品。那时是分头访问、写生,住都在一起。当时的报道说:“这些老工人老红军激动而自豪地向革命小将们详细叙述了当年毛委员如何来到了安源,如何亲切地同工人谈话,如何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第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传到了安源工人心坎里,从此安源一万七千路矿工人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许多老工人说着说着,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是多么怀念自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啊!”“他们又向红卫兵小将们兴奋地描绘着敬爱的毛委员当年英姿焕发,风华正茂的神采,描绘了年轻的伟大领袖坚强刚毅,深沉从容的气度。他们拉着革命小将的手,来到矿井,告诉小将们说,这就是毛主席和我们工人交谈时下过的矿井。”

  当时安源两派红卫兵斗争得很厉害,刘春华他们不能再在安源呆了,急忙从安源来到长沙,访问了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活动旧址及住地清水塘等,到了长沙没有回北京的路费,就等北京的同学卖了红卫兵小报凑钱寄来当路费。

  对于毛主席形象的塑造,刘春华有着他独到的思考。

  回京后他把所收集的的资料做了仔细的研究,又翻来复去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刘春华此时对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有了更深的体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士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在不平常的岁月中的伟大抱负和慷慨意气令他十分敬佩,刘春华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画了几十张草图。在草图观摩会上,别人的草图都顺利通过了,但刘春华拿出的的草图,引起大家的一番争论,反对意见非常激烈。有人说毛主席到工人中,画面上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人说怎么满天乌云,难道毛泽东来了暗无天日?讨论的人都是二十来岁的红卫兵,反对意见主要来自电影学院的几个同学,话说得相当尖锐。刘春华争论道:“画主席一人就是没有群众观点?画群众就有群众观点?那画多少人才有群众观点?主席正向群众走来,还没有走到呢!你们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毛主席来了拨开乌云。有首民谣唱道:直到一九二一年,忽然雾散见青天,有个能人毛润之,打从湘南来安源……”。有的同学嚷到:“你画的是黑画,你敢这样画我们就批判!”刘春华也是年轻人,没有顾忌,寸步不让,坚决地说:“那你准备批判稿去吧,我这样画定了!”

  那时,一同参加这个展览的中央美院教师杨先让支持刘春华,他说这样的构图很好。范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常来聊天,他得知这些争论后说:“艺术就要有不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应当这样画”。这些老师的支持,使他的信心更足。

  确定构图后,刘春华准备画一幅大素描稿,但时间来不及,他仅在头像部分画了详细的素描关系,衣服和背景都来不及刻画,他请电影学院的同学帮他借来演出用的长衫,按他已确定的毛主席的动作拍了几张照片,作衣纹参考。刘春华画了好几张水粉稿,调子都不一样,有冷有暖。他还在五合板上用油画颜料画了一幅色彩稿,并请林岗帮忙选定色彩稿。据老工人回忆,毛泽东到安源时背着包袱。色彩稿上画的是毛泽东将包袱往肩上一挎,白色的包袱从画面效果看不错。但当时流行说法是“放下包袱”,在正式的油画上就没画包袱。这样画减少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但使画面更为简洁,人物更为突出。

  要开始画大幅油画,又遇到材料问题。据刘春华介绍,筹备之初,革博同意提供场地和部分材料。后来中央文革分管图博系统的刘巨成对这个展览不满意,革博的态度一下变了,也就不再给画布、画框等材料,并且想把当时为展览正搞创作的这些人给轰出去,但是红卫兵不干,继续在革博创作。刘春华想办法找到博物馆一批要拆毁的旧画,其中有一幅是李泽浩在文革前为“全国工人民兵展览”画的,文革爆发后展览停办,画了一半全扔了。刘春华找到李泽浩这幅未完稿,拿尺子一量,高低和原来设计的差不多,稍微宽些。刘春华干脆把构图展开,画框也就不用改了。刘春华从展览会上领到一些油画颜料,但在大画上画几笔颜料就用完了。展览会管材料的女同志说刘春华他们是在“吃”油画颜料,就不愿他们再领颜料。没有颜料,刘春华便把自己原来藏着的两大管锌白油画颜料和其它颜料都拿来使用。这些颜料是在假期回老家帮县文化馆工作后文化馆送给刘春华的。没有大的画笔,刘春华就将两支笔用铁丝捆在一起当大笔使用。现在我们从《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上,还能从天空的云彩中看到那种特制的笔画成的痕迹。

  作画时,刘春华把重点放在头像上,放在描绘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上。他参照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一张张地临摹,又收集了毛泽东各个时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照片,不断琢磨研究,体会着毛主席几十年革命实践的过程。把这些融汇起来,毛泽东年轻时的形象逐渐形成了。8月,是刘春华执笔绘画最紧张的时候,正是骄阳当空的暑天,大厅里热得像个蒸笼,白天,他挥汗作画,夜里,他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在画布前久久地揣摩端详。多少天他睡不着觉,多少次他吃不下饭。刘春华废寝忘食地创作这幅油画。展览会在1967年10月1日展出时,《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这幅画还没画完,刘春华就挤在观众群中继续画。如今刘春华回忆起来,他始终认为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毛主席去安源》引起轰动 刘春华一夜成名

  1967年10月,“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北京展出,刘春华的《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受到观众的由衷喜爱和热情肯定。江西方面也要求复制一套。他们请刘春华还是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因为在北京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时,有人对毛泽东独自一人的构图有意见,刘春华心里也在考虑那些意见或许有一定道理,就画了一幅变体画。画了三个群众——老工人、壮年工人、小孩——和毛泽东在一起,背景也不再是乌云满天。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以《毛主席去安源》为题大量印刷出版,刘春华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名人。画卷准备出版时,江青听说作者是年轻人,建议署上作者姓名。当时展览会的人要求署“展览会”而不被同意,最后署上“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并错将他的原名刘成华报成刘春华。这样印刷机一开动,几十万张印刷品把作者印成“刘春华”。实际上刘春华的真正名字是刘成华。《人民画报》一位编辑知道“刘成华”这个名字,在新华印刷厂看到印成“刘春华”,急忙通知领导,军代表速找刘成华商量。刘成华心想既然印错了,总不能重印,那样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又耽误了时间,也就同意将作者写成刘春华,后来又因经常有人寄钱请他买《毛主席去安源》印刷品、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甚至糖、肥皂等,学生证上名字不是“刘春华”,上邮局领钱总要先到院办公室盖章,十分麻烦,负责的老师就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以后他无可奈何也就将错就错逐渐使用“刘春华”这个名字。

    担心作品被毁 从革博取回画作

  1969年,历时近两年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但由于政治原因,主办方以“暂停展览”的方式结束了《安展》,展览会作品全部被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在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一大批文革当中创作的文艺作品遭到毁坏,刘春华听说文革前侯一民创作的《刘少奇在安源》在革命博物馆也被毁。听到这个消息,刘春华开始担心起自己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当年的《安展》并未得到政府部门的正式批准,作为文革时期的作品,若得不到妥善保存,一旦被毁将会令人痛心。1980年,刘春华几经思考决定向革博要回画作。找到当时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做不了主,要请示领导。不久,革博领导答复说:可以领回画作,但要提供相关手续:一要有两人以上证明你是原画作者、二要单位出具证明说明你是该画原作者。刘春华根据革博要求一一办理了相关手续后,从革博取回了画作。

  画是取回来了,但保存依然是个问题。曾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多年的刘春华几次将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住房困难的老同志,自己三辈人始终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最后,刘春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将画包裹起来加以密封,放在家中的衣柜后,这一放就是十几年。其间,他几次取出画作发现画面已有龟裂,十分心痛。如何为画作找到一个归宿成了画家的一块心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画家不无感叹地说,那些年如果有博物馆愿意收藏此画,我会毫不犹豫地交给博物馆,但当时没有博物馆找他。

  1995年前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先后有国内外收藏者和拍卖公司找到刘春华要求购买此画。然而,以市场化去运作,拿毛主席去赚钱画家是坚决不予考虑。如果画家单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张油画早就卖了,而且价格比拍卖还要高。原本,《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安源纪念馆还有一幅,画家一直认为画作在那里会得到很好的保存。然而,就在1995年春,画家得到确切消息,安源那张油画已被损毁,并寄来照片,画家看后确认已无法修复,心情无比沉重。

  当时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与刘春华是好朋友,曾提出将画作交美术馆收藏,刘春华悄悄到美术馆四层的油画库实地考察,其保存条件让他大失所望,最终放弃了交美术馆保存的想法。出于为油画找到一个归宿的考虑,画家不得不考虑通过市场体现出作品价值,为油画找到归宿这条出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你们不是不拿这画当回事吗,那我就把它变成钱,让画作‘体现价值,找到归宿’”。

  1995年秋,经过慎重考虑的刘春华最终决定委托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毛主席去安源》公开拍卖。据刘春华回忆,在与拍卖公司的接触中他已知道画作不会流拍,此时的他如释重负,至于画能拍多少钱他并不很在意。当然,拍价越高越高兴,说明价值越高嘛!

  当天,拍卖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从100万元起拍,经过45轮叫价,最终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拍走,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并将此记录保持近十年。

  名画引出5场诉讼 画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1998年8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以财产返还为由将刘春华和中国建设银行告上法庭,请求判令被告返还“非法处置占有”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1999年10月19日,自称当时参与创作的郝国欣、李绍洲二人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该油画为合作作品,著作权为集体所有,并认定刘春华侵权。

  2001年3月15日,刘春华以李绍洲承认是他同有关部门商定的“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的错误署名,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为由反过来将李绍洲反诉至法庭。

  据刘春华回忆,拍卖结束后,刘春华就向税务局提出纳税申请,但由于当时国家对艺术品拍卖所得如何纳税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刘春华想向当年参与安展工作的小兄弟表示表示心意的意愿也因纳税问题而被搁置。直至1998年1月4日,画家按税务局核定的76.32万元完税。1月10日,郝国欣等二人即通过律师找上门来,指刘春华将《毛主席去安源》一画“占为己有,私自拍卖,独自获利”,并要“在新闻界公开这幅画真实的创作过程和依法追回我们应得的各项与你共有的所有权的权利”。

  围绕《毛主席去安源》画的权属之争,画家刘春华、文物局、博物馆、第四第五第六者……激起一场场轩然大波……

  2002年4月1日,北京市二中院对《毛主席去安源》画的归属做出判决:由于“革博”起诉追索《毛主席去安源》画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丧失了胜诉权,故驳回“革博”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鉴定费3.8万余元由“革博”负担。

  法院同时对郝国欣、李绍洲诉刘春华侵犯著作权一案也做出判决,法院认为,“当年‘两报一刊’刊发的署名没有从法律上严格界定著作权,故不能以该署名作为确定著作权的依据。根据《毛主席去安源》画的绘制事实,刘春华应是该画的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判刘春华胜诉。

  法院当天还驳回了刘春华反诉李绍洲作品署名权的诉讼请求。

  至此,三场官司刘春华胜诉两场。但是对于法院判决《毛主席去安源》画属国家财产,刘春华认为并不公正,在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都是错误的。是否提出上诉对他来说依然是个痛苦的抉择。历时5年的官司使画家身心疲惫,如果上诉官司很可能再打5年。正在这时,2002年4月15日,“革博”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一审判决驳回‘革博’的起诉,严重损害了国家对一级文物的所有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连日来,我馆接到了人民群众的大量来信来电,表示出他们对此案的极大关注。‘革博’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文物负责的态度,依法提出上诉。”

  针对“革博”上诉理由,围绕本案的焦点问题,刘春华一一进行了辩驳。

  最终,二审法院根据刘春华答辩内容作出终审判决:驳回革博上诉,维持原判!刘春华作为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并有依法取得报酬的权利。革博负担所有诉讼费用。
还事实以本来面目支撑他坚持到底

  就在风波刚开始的时候,刘春华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国家文物局向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函要求对《毛主席去安源》画是属“国家财产”作出确权,刘春华马上与律师取得联系,律师提出刘春华必须对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这一确权行为提出行政复议,否则,三个月后革博即可凭“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确权向人民法院要求建行归还《毛主席去安源》画,并可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果真如此,再想要回《毛主席去安源》画就要跟法院打官司,要求法院“执行回转”。同时若追究起刑事责任,可以给刘春画定为侵占国家财产罪,若以《毛主席去安源》画605万的价值计算,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可以判刘春华死罪了。

  万般无奈之下,本不想打官司的刘春华又打起了官司,这是一场起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行政诉讼。历时20多个月,最终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撤消了当年“国有资产管理局”对《毛主席去安源》画属于国有财产的确权,刘春华实质上赢得了这场诉讼。另外一场刘春华起诉杨彦杰和两家媒体的诉讼也以对方向刘春华赔礼道歉,在媒体上作出声明,为刘春华挽回影响而告终。

  历时5年的官司使画家身心疲惫,艺术创作处于停滞状态,家庭生活也因此蒙上了不可磨灭阴影。其间,刘春华深入学习和官司有关的法律知识,在律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40多条法律条文保护他在所有环节上的权利。画家自嘲地说,“早知道要打5年的官司,我就做一个5年计划,系统的学习一个法律专业了!”

  豪华落尽终不悔 真淳尤在续丹青

  曾在领导岗位默默耕耘近30年的刘春华先生现已退休在家,经历了太多人生的大起大落,此时的他心境已归于平和,正所谓“豪华落尽,真淳尤在”。

  近30年的时间不能专心从事艺术创作是刘春华先生最大的遗憾。从学院走出来的刘春华有着扎实的造型功底,对于中国画创作,他特别注重以形写神。近两年常到世界各地采风的他,每次回来都要潜心创作,并常有佳作发表,而他自己却总是谦虚地说:“我现在的创作是从头学起、从头再来。”

  其实,刘春华先生早在文革结束后就开始画柿子。先生喜爱柿子,是因为“柿”与“事”谐音。自古以来它寓意着“事事如意”、“百事大吉”。这恰是画家在心中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他创作的《柿柿如玉》图,画面富含中国文化的玄色和朱色的鲜明对比,显现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从一开始就为人们喜闻乐见,现在他笔下的这一题材更是为众多国内外藏家所喜爱。

  刘春华先生如今已逾花甲之年。有人说“人生六十方开始”,他对此深有同感。在北京画院院长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四年,期间被历时数年的“油画官司”所缠绕,使画家难以沉心翰墨。现在少却了政务和琐事的干扰,可以享受“今日得宽馀”的自在,也可以在一方平静之中专心从事中国画创作。

 

 

返回首页 | 广告服务 | 人才合作 | 管理登录 | 站点导航 留言建议 | 艺术家、网址收录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艺术家24小时服务电话〉(0)13269892595(技术支持)王先生   网站联系:QQ 116634223   E_mail:60891888@163.com

版权所有:北京千年古韵文化艺术院北京琉璃厂网及作者本人 Copyright© 1997-2050
【北京琉璃厂网总页 www.yishu9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