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 国际名人艺馆-北京琉璃厂官方网站
_____   _  _   _____            __________          

★中国文化产业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艺术家

艺术级别              【超五星  
               
               
               
 

 

 

 

 

 

 
北京琉璃厂网-亚圣席位推荐

陈坚  国际名人艺馆

 
□/我的文章
 

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大型油画创作过程披露

  凡认识陈坚的人,都知道他十年来一直在画一幅画。凡看过这幅巨型油画的人,无不为其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啧啧称奇。果然,这幅画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一举夺得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

  这幅高2.2米、宽6米、题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真实地再现了1945年9月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向我国军民投降的场面。整个画面庄严肃穆,近似于真人大小的2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久伫画前,就如同置身于当年受降仪式的现场。这幅积作者十年心力的鸿篇巨制,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是近年来中国油画界不可多得的、可载入中国美术史的传世佳作,也是作者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份珍贵礼物。

  “我与这幅画有缘”

  1970年,已是无锡城里小有名气的美术人才陈坚被特招入伍,人虽分在电影组,但一直在部队各种各样的美术学习班里搞创作。1971年,其成名作套色版画《夜巡》入选全国美展。1974年,他被部队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受教于靳尚谊、侯一民等著名油画家,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同时也确立了他终生从事油画专业的方向。1976年进修归来,陈坚正式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开始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陈坚进入了他的创作旺盛期:他的画作《淮海大战》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碑》获全国青年美术大展二等奖,《命令》获全军美术展佳作奖,《堤》获全军美术展优秀奖,《跨向大上海》获全军文艺新作一等奖,《冬雪》获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铜奖等。但他总觉得不过瘾,觉得没有画出他心中的“大画”。

  1987年,陈坚在北京“巧遇”一本题为《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书中一篇《日军签降一幕》的新闻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不正是自己期待已久的“大画”题材吗?尤其当他了解到他现在的画室就是当年举行日军投降仪式的旧址时,更是激动不已:“真是太巧了!冥冥之中,似乎一切早已安排好了要我来画这幅画,我与这张画真的有缘!”不过,因为当时有关民国政府的档案还没有开放,光凭这篇文章记述的内容,陈坚还无法完成这幅画。在之后几年里,陈坚一次次地在心中勾勒、描绘着这幅画作,直到1993年10月,一切前期资料素材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陈坚才正式开始在画布上挥毫……

  这一年,陈坚42岁。

  “要让这幅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陈坚有画“大画”的经验。不过以往所画的“大画”,大多是一些画幅大、场面大的战争画。要创作分量如此之重的历史题材作品,对于他来说还是个新课题。陈坚不急不躁,他静下心来,从看老照片入手,翻阅了大量有关“二战”的书籍资料,加上之前长期的思考沉淀,心中的画面慢慢清晰起来。

  纪念性和纪实性相结合,是陈坚创作这幅画的表现样式。陈坚认为,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简单的照片临摹,而是艺术的再现。他大胆地把当年的受降仪式从礼堂内搬到礼堂外,避免了室内背景的单调和乏味,大大加强了画面浓重的象征意味。礼堂正面八根圆柱威严雄壮,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基座坚如磐石,深深的大门也透射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纪念碑、浮雕式的背景处理,使人自然联想到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力量和国家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画面中间层次是观礼者和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组合。历史上,当年观礼者的人数并不多,而陈坚有意识地加强了这一空间人群的数量,包括了中国各阶层人员,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主体这一鲜明的主题。同时,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陈列和同盟国军人的参与,显示了反法西斯是世界的主流力量。这部分集中了整幅画的三分之二人物,但陈坚将之处理得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达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效果。

  画面的主体受降方和投降方的人物刻画,是这幅作品的重中之重,也是陈坚着墨最多,下力气最大的部分。陈坚说:“这幅画的两个主要人物,既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又具有象征意义。中方的代表,大方得体,从容不迫,直立而挺拔的军人姿态显示着胜利者的自豪和威严。而投降方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是邪恶的象征。这些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鲜血的屠夫,虽然表面上迫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压力,弯腰拱手递降书,但仍难掩盖其不可一世、不肯认罪的心态。”

    陈坚重视对细节的描绘。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历史人物、人物位置和当时实物都作过认真的研究和考证,包括现场桌椅的式样、桌布的颜色、军服的颜色、服饰和领章钉缀的位置、受降仪式中特有的臂章标记等等。甚至某个历史人物手指有残疾这样的细节他都注意到了。陈坚说,历史画必须尊重历史,不能随意“戏说”,他要让这幅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不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十年磨一剑为挑战自我”

  在这十年时间里,陈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创作,精雕细琢,数易其稿,真正体现了一个作风严谨的画家“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境界。他说,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幅作品竟画了十年,只是觉得越画越深,越画越觉得有东西可画,越画兴趣越大、干劲越足。

  这幅作品的纪实性是陈坚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人物多,而且要对号入座,特别是两个主要人物的资料照片太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仅在生活中找了不少模特儿,还买了大量的有关书籍。一次,陈坚看到一套汇编,本来只需要其中两本,但人家只能卖全套,他便毫不犹豫地掏出了1800元钱买了下来。要把200多个人真实地统一在同一个空间里,对陈坚的绘画技巧也是很大的考验。画单个人时要考虑整体的统一性,画整体氛围时又要照顾到个体间的区别与变化。而这种区别与变化,是极其细微的。这种细微,你能够感受到,却很难用颜色把它表现出来。在这十年中,这幅画大改三次,小改无数。每一次改动,都是一次磨难、一次飞跃。

  陈坚画画非常投入。有一次,一本美术杂志的主编来南京开座谈会,邀请陈坚参加,这本是许多画家求之不得的事,而陈坚却拒绝了,原因是他正在创作画中的圆柱,停不下来,否则,圆柱的效果就要受影响。有人说,画画是个苦差事,孤军作战,寂寞难耐。陈坚却说他喜欢这份感觉,要是一天不画,就浑身不自在。

  谈及在这幅作品上画下最后一笔时的感受,陈坚说自己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直到给作品上画框时,十年的酸甜苦辣才一起涌上心头。他感谢这个时代给了他画这张画的机会和可能;感谢领导、朋友、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使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更要感谢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值得铭记的光辉瞬间,给了他心灵强烈的震撼与冲动,完成了这幅凝聚心力的巨作。

 

 

返回首页 | 广告服务 | 人才合作 | 管理登录 | 站点导航 留言建议 | 艺术家、网址收录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艺术家24小时服务电话〉(0)13269892595(技术支持)王先生   网站联系:QQ 116634223   E_mail:60891888@163.com

版权所有:北京千年古韵文化艺术院北京琉璃厂网及作者本人 Copyright© 1997-2050
【北京琉璃厂网总页 www.yishu9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