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瑞:中国画与民族文化

 来源: 中国国画院 官方网站 (www.hy1959.com)

   龙瑞艺术简介:

龙瑞,1946年生,四川成都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为李可染先生研究生。1985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创作人员。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香港特区政府、澳门驻军大楼、台湾及日本、汉城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等作画并收藏。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主任、中央直接掌握的高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在当前大环境下,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对每一位画家、理论家、致力于热爱这项艺术的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一个判断能力,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

中国画创作中,认识论往往更重要。形而上的重要性往往高于形而下的内容。形而下必然依附于形而上而存在,要关注文化精神,要关注艺术精神。中国画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离不开华夏民族文化的生成背景。离开中国文化,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所以说,中国的许多文化事物往往注重的是内在思辩哲理性、形而上的存在,不太重视形而下的“技”。

不是说中国画不重视法理和技巧。也很重视,但不是在样式和形式上着眼,而是比较尊重一种对技巧的熟练程度。样式是简单的,熟练程度变化很多,一方面内在精神层面变化很多,二是对技巧的熟练把握。

当前中国画的想法,大课交流一下。

首先,对中国画的状态,大家比较清楚了解。中国画发展蓬勃,创作队伍、创作人员越来越多。在水平提高上,都得到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相对繁荣,都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艺术发展中,繁荣与忧患并存。各种展览、创作、出版都很活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对中国画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发展与忧患并存。

忧患意识。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大审美意识非常丰富,而且传承有序。一是内在文化精神的丰富,包容了是极其丰富的中国审美概念、理念、审美能力。二是传承有序,一直以来中国画遗存丰富,研究、发展非常好。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因为时空的作用,唐代的、宋代的,只能靠想象,靠从一些资料里看到,敦煌壁画里观看想象舞蹈的动态。但绘画不同,晋、唐、宋等,很多都很好地保存下来了。国内外博物馆保存非常丰厚。这对当前我们研究中国绘画,研究技巧、艺术风格,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这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

中国画既然是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作为当前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柱、重要部分,中国给画应起到很大作用。现在整个美术发展在当前中国文化建设中,还没有完全达到应有的状态。许多丰厚的、内在的,与当前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艺术理念、审美理念没有更好地挖掘出来。

当前文化建设中,国家经济发展很快,整体水平令人瞩目,反过来,一是文化建设是滞后的;二是整体文化发展上,比较混乱。影响文化建设、艺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当前大语境中,不能不去思考。

文化建设,一是坚持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理念,是大的努力方向。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传承必然坚持下去,保留下去。原有的、民族的审美范畴,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概念,在当今生活形态中,很快失去了立足点。一些新的、时尚的审美意识,很快建构起来。

大的环境中,中国画不是单纯技术、技法,而是从学理、文化精神、艺术精神来学习中国画。一方面,我们自身训练在这方面要提高,训练要抓住事物本质;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上起作用。中国画本质性、规律性的中国画的概念,已经逐渐被西画概念横向移位,从观念上、学理上减弱了中国画。

当然,与此同时,讲个性、创新,出现中国画特质、特征淡化,中国画概念不精细,中国画范畴瓦解,最后可能空洞化。到那时,作为一种几千年历史泱泱大国的文化现象,各种民族性个性、代表性概念性特质会在不知不觉中的瓦解,我在其中有忧虑。中国画有其基本的文化精神,有学理在其中,概念、范畴,不能轻易替换。如果随意替换,就丧失了学术价值,学术定位就没有了。文化内涵、内在的人文精神都一样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门艺术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

中国画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独特的精神蕴涵、学理、审美意识、画法、品鉴,是一个体系,一环扣一环,体系中间是一个链接。精神性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人的,是民族的,在历史中滋生、发展形成的审美意象、范畴,学理性画论、画法、乃至鉴定水平和标准,这个系列是不能轻易打断的,是中国画的生态,生物链被打破,就无法发展、延伸了。

不是我保守,如果这些基本概念理论没有认识,而去谈创新,谈交融,只能是低层次的,限于技法上,材质上,更深层次上的没有。真正走向创新,走向中国画的现代化,把这些基本概念真正理解,是关键。所以说,对中国画的概念、基本范畴的再认识意义是非常大的。

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保持价值观,不能简单的削足适履。现在有的同学,把外来的西方的艺术、手法、样式拿过来了,或者把中国画改造为具有“普适性”的,普适性,就是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看得懂。他们认为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画,我们就加以改造,得让外国人看得懂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甚至有一些美术家、美术评论家,都持这种观点,说中国画不为外国接受,是因为外国人看不懂,所以要改造。

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画,是不懂中国文化。要看得懂中国画,要了解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画史,文化精神。如果只是为了让外国人看懂,把中国文化精神改造为西洋文化精神,这是丧失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议题。

另外一方面,在我们的创作中,轻易地引入西洋美术的理论框架、术语、范畴,混淆了中国画艺术精神。不能轻易将外来艺术概念引进,否则就没有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相对界定,没有了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整个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道路,有延续性,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以“简经”为突出特征的学术思想。经,六经、十三经等,是经典。圣人们,孔子、老子、庄子的著作,传统思想,是关于怎么认识自我,认识人,认识人的本体,认识人在社会中与别人的关系,与父子、君臣的关系。自我与自己心性的关系,我们不一定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心、性关系的认识不清楚。

中国人的学问,是人的学问。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画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中国人对艺术的把握和认识不象西方,有专业的哲学家、音乐家,有分工,而中国艺术是世人艺术,是所有人的艺术,更是私家艺术、个体的艺术,从事艺术是为了做好人,增加做人的修为、修养。所以中国画是个人的艺术,最终目的是要完成个人的修为,画画不是为了搞展览,操琴也不是为了搞音乐会,只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有感悟,有体会,把艺术作为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绘画、赋诗、操琴,完善自我人格。

这是一个基本认识,不是我翻老帐,故意空、玄,而是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笔法、审美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延续出来的,如果不了解中国艺术“以人为本”的审美特性,就不知道什么是画得好,什么画得不好。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不知道拿什么去衡量自己的笔墨。

笔墨问题,笔墨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是直接表现中国画法理的基本语言,什么笔墨好?说了我们比漆墨或者其他,讨论用笔用墨的特征。

笔墨好坏最后与形式有关的。笔墨标准就人的标准。

中国人的艺术是人性艺术,是完善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个人修养好起码要懂天道,识事理,简心性。什么是懂天道?就是要懂得事物规律,有识大体、识大局的意识在其中。要明事理,同时简心性,要思考自己,喜欢什么,要有一个把握、掌控。

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完善,在这几点上做到了,才是真正掌握了文化精神的人。

中国画一样,是人化艺术,是私家艺术,是个人问题,我画画是为了我,为了我心性愉悦,是完善自我人格,使心性畅快,体现我的心性。个人愉悦是有标准的,不是以喜乐为准,而是以道德为标准。私家艺术又是大众艺术。如果每个人真正做到了个人的艺术,才是大众的艺术。每个人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君子,是艺术人生的君子,这个社会何愁不和谐?

中国画“重内美不重外美”,关键在这。在形式、技术上的变化,不是我的追求。当然不是绝对,是相对而言。重内美不重外美,中国画难就难在这。

所以说,中国艺术在大的一致性中突出个性,难上加难。也是我们的文化特色,是中国画认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不要在外在形式上求变化,关键在内涵。

中国画看着是“为己之学”,是为个人的,自己是一个人,知道为自己就知道为别人。“格人致格物”,拿一种标准看自己的画,看自己的心性,能观察自己了,了解自己了,才能看别人。如果不量自己,就不知道别人。画画要善于格人、格己、格物。

画画要善于建构起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画所有审美范畴,都离不开人格化,人格化的审美是中国画的全部审美。西洋美术有一个黄金比,这纯粹是形式,最规范,但不是中国画的标准,中国画以人为风格标准,重气象、重气息、重气质、重气韵、重味道、重品格。不自觉地把外来概念拿来了,说某某画有形式感,形式感不是中国画的概念,这就是混淆,西洋画论里有阐述,中国画里没有,就没有衡量标准。中国画的标准围绕着“人”,在于“气息、气势”评画,评山水、花鸟、人物,说气象宏势,博大,或者精微,等等。气,这是中国审美很重要的领域、范畴。气,是生命的体现,有命才有气,命没了,气也就断了,气断了,象征着命没了。所以说,以气看画。yishujia.findart.com.cn

中国画重意趣,重境界,这里有基本共性,但又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西洋画重自然、重科学、重现象、重视觉感受、重形式、重审美概念不同。

中国画崇尚“简约”。简约的东西才能被大众接受。孔子提倡大礼必简,大乐必易。胡锦涛说“八荣八耻”,容易记,十六荣十六耻,就不好记了。简单才便于记忆,越重要的越简单。唱歌,国歌,要求全国人民都会唱。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画本身相关的艺术精神、文化精神。这不是空泛的,我不是理论家,有画画的实践,实践经验中知道,要画好中国画,精神很重要。学了半天中国画,没有进去,说没入道,还在道外,不行。

“治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很重要。同学们要多翻翻老书,把它们与画中国画结合起来,都有益。那天开政协会,桌上每人一本《论语》,线装的。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什么?不是学数学,学化学,学物理,是学中国人的学问,中国人的学问是人学,学习规律,怎么做人?怎么提高?其他相对来讲是知识,不会就学学了就会了。怎么做人要永远学习,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的过程中,画是一种学问,学问和自己的双向观照,你观照它,它反过来观照你。

双向观照了,是快乐了。学而时习之,就是不断操练,不断体悟,感受人生的快乐,是对人生价值不断再认识。中国画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没有明确的界定。

中国画很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游于艺”境界。“游”的形态,是画的心态,也是画的形态,再往高里说,是中国画的生态。画与自我的双向观照,是游的心态。

游的动态,是人的升华,重修为、重体悟,重自我的完善。逐渐打消、减弱“作品”的概念。游,是自由审美的超越。中国人很重生死,生死是人生大事,从生到死,谁也躲不过,渡生死关,是一种状态。游的状态,是超越了生与死,从精神上提升了,获得精神上的欢悦感。写书法、作诗、画画,推推敲敲,来来往往,总的是增加精神的欢悦感。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到最后,不知自我,不知外在,忘形的境地,把自己完全浸润在艺术的境界,处于艺术双向观照中的一种境界,一种意境塑造。实际上,人活着物质固然重要,境界塑造更重要。

所以,精神的修养,功力、认识、德性,画家要关注,要做到心胸,胸志悠然,只与天地万物上下回游。

王夫之:“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无小无大,无不自得而止。其行也无所图,其反也无所息,无待也。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无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昭合于大宗而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游的心态,是从事中国画,对艺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境界是高妙的,是最好的行为艺术,同时也是生活本真的生存方式。热爱中国画,有味道地活着。

 

 

 


Copyright © 1997-2080 HY195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 北京 朝阳区 高碑店 · 中国 北京 通州区 宋庄
     中国国画院网 版权所有 

网 址:www.hy1959.com    中文通用网址:中国国画院    Email:whjarts@163.com
电话:(010)80502339  80502908  56206788
中国通讯邮寄地址:中国北京通州区永顺路东阁雅舍3--1801号   邮编: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