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户县农民新壁画“画出”一幅幅和谐新景象


在新农村建设中,户县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县范围开展创建和谐村庄工作的决策,以塑造文明健康的乡风为重点,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提升农村的文明化程度;以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为重点,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户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户县人用智慧为笔,勤劳为墨,创新为颜料,在沸腾的土地上画出了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画卷,使全县呈现出百村竞秀和谐户县,万曲同歌富裕新村的生动局面。

农民画成了户县对外交流名片

走进户县的农村,循房前屋后的小道左拐右转,便如同步入了一册慢慢翻开的连环画。田间劳作的男女、葡萄架下纳凉的老人、嬉戏林中的学童……白色的外墙上,一幅幅题材新颖的壁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以勤劳致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廉洁正气为主题的农民画,已经成为新时期户县构建群众精神家园、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载体。

户县素有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农民在田间劳动之余以劳动场面、丰收场景、乡村生活、四季美景、乡情亲情等题材绘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户县农民画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壁画运动,为了配合当时形势宣传的需要,户县以壁画为主要形式,在全县形成了“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的局面。虽然当时的户县农民画还处在启蒙阶段,但农民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画现实、画理想,画土地、画庄稼,画他们的猪狗牛羊,还有他们的农家小院,他们的生活……这种质朴的壁画艺术形式,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宣传形式。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户县的农民画已经成为一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和对外交流的名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利用农民画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使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培育和谐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一直是户县县委、县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氛围支撑

对于这一既贴近实际又美化村容村貌的举措,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文件刚刚下发,各村的“新壁画”活动就全面启动了。涝店镇里贤村党支部书记王耀军带领群众,不顾天气炎热,拉运建材,处理壁画墙面;千王村、后寨村、王坊村等积极筹集资金、联系壁画作者、确定壁画内容,选定健身广场或村文化室等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墙面作为新壁画的位置,受到村民们的好评;玉蝉乡太平村共画了新壁画364平方米,是全县壁画面积较多的一个村,提起该村的壁画,村支书任宝玉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活动,村民都非常支持,群众经常义务地投工投劳,帮助画家搭架子递颜料,在群众的热情支持下,绘画工期大大缩短。大家都说,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去支撑。

户县县委书记夏俊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宣传、文化部门结合实际,以农民画为载体,组织开展了新壁画活动,通过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荣辱观教育、榜样人物和新农村新气象等几个方面的描绘,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村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激励和感染更多的农民群众,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小小自乐班发展成剧社

说起蒋村镇五凤村,就不能不提他们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五凤剧社”。“秦腔的豪迈、舞曲的悠扬、小品相声的逗人开怀,常常吸引周边的群众到我们五凤来,我们自编自演的《五凤人》、《归宿》等快板、小品演出后不但得到方圆几里群众的广泛好评,还获了奖。现在剧社里固定的骨干演员就有30多个,不但本村的村民积极参加,连周边村子的村民也慕名而来要求加入呢。”一个普通的农村自乐班,能够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剧社,蒋村镇五凤村村主任张海峰告诉记者,除了群众热情高之外,主要得益于户县实施“文化低保”政策的支持。

  把“文化低保”活动办成温暖百姓的“阳光活动”

近年来,随着户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对滞后,一些群众性文化艺术组织长期以来没有基本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读物更为贫乏,群众性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针对这一现状,2007年,户县以保障弱势文化组织和群众的基本权益,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化低保”工作,建立起了“文化低保”工作的领导、投入、联动、扶持和保障五大工作机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建设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真正把“文化低保”活动办成温暖百姓、提高群众享受文化福利的“阳光活动”,受到了全县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事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户县按照上级争取一点、社会援助一点、自身筹集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文化低保”工作的融资渠道,“文化低保”活动的资金从单纯的争取上级资金向财政出资、文明单位、驻户单位、社会筹资等多元化的方式转变,扩大了“文化低保”工作的资金筹集范围,保证了“文化低保”工作在“送”的力度上进一步加大。在“文化低保”活动中,户县积极开展了电视进万家活动,为太平、涝峪等18个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贫困群众送去电视机400台;并协调县广电网络公司为山区群众架设有线电视线路20多公里,以保证电视的接收效果。在太平旅游区管委会佛堂村的孙胜利家,记者看到了这项工作的成效。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孙胜利由于家庭贫困,至今未婚,去年他父亲去世以后,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县里“文化低保”送给他的电视机成了他唯一的乐趣,“这是在我做完白内障手术的第三天政府送来的。”他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电视机,总去别人家看电视,但实在是不方便,“自从政府送来了这台电视机,不但让我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还让我不再寂寞无聊。”

“文化低保”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户县还改变以往节庆文化活动的演出方式,从城区走向农村、社区,从室内演出走向广场演出。县文联组织下属文艺团体,在东韩村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演出活动;在庞光镇组织举办了“今天我是角,寻找王宝钏”秦腔大赛活动,数万名群众观看了演出;以庆“七一”暨香港回归十周年为载体积极举办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以机关“最佳党日”创建活动为载体,先后组织文艺演出团体,深入村组进行演出30余场次,活跃和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东韩村村民老张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可热闹了,在村里就能看到电影和秦腔名角的演出,“文化低保”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文化低保’活动,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指数’,让他们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看来,实施的社会效果不错。”户县县委副书记施利民告诉记者,“户县计划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格局,使得乡镇(旅游区管委会)、村(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全县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基层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